当前位置:绘声绘色>历史军事>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第279章 佛道攻讦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9章 佛道攻讦(1 / 2)

inf

“服务政治……”

孔明喃喃重复着后世总结提炼出来的这些话语。

大汉虽然布衣白身亦可为相,但那终归还是少数人。

忙以养家,闲时娱乐,这才是绝大多数普罗百姓的生活常态。

而孔明则是不禁想起了在成都随手为之的政策。

《神将冠军侯》这是孔明结合了光幕中明代所见,最终定下的名字。

以太史公亲笔为底稿,加以民俗传说,再经口语润色,最终在孔明笔下呈现的就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冠军侯故事。

嗯,霍去病本人看了多半都不敢认的那种。

这部经纸社售卖,并寻能言善道者驻茶水摊说书。

然后……反响平平。

一方面是因为虽有推行识字之举,但想要看懂全本还是略显吃力。

另一方面也是经过问询才意识到,对巴蜀民众来说,霍去病的故事终究不如李冰来的脍炙人口。

而经过孔明寻巴蜀老人重新撰写后,说书的茶水摊就成了成都百姓闲暇时的新去处,颇受好评。

如今再看后世的说法,孔明倒是有了新的感想。

这,应当也算是以文章服务百姓吧?

庞统则是听到后称儒家经学为“禁锢”而沉默了一下。

随即叹道

“大匠何须颂经典,匠造何必顺天心?”

这两句话也算言简意赅。

毕竟即使是东汉强盛时,若想出人头地也须讲究一个师出名儒,不然就举步维艰。

此等沆瀣一气之风若是能尽归尘土,庞统觉得也不错。

张飞当即插嘴道

“庞军师,咱这才哪到哪。”

“那与畜生讲人伦的宋,不比咱们禁锢多了?”

于是庞统呆了一呆,最终摇头苦笑。

再想起来那唐将汉踩过的坑大部分都重新踩了一遍,于是也只能苦笑道

“吾等前车倾覆,后人犹不鉴之啊。”

【空谈的玄学和佛道的关系咱们在之前就大概聊过,此时就不再赘述,单单说一点比较接地气的。

首先,那时候传入中国的佛教某种意义上还算得上“先进文化”。

最初的佛教有讲“五明”,即“内明、声明、工巧明、因明、医方明”。

顾名思义,最初的佛教是比较重视医方的,不仅有病例讲解,还有治疗方术,不少都是要比本土的更先进。

典型例子就如二凤,若非天竺的郎中有名,李二凤也不会死马当活马医去试一试。

另外就是佛教的理论体系要更加完善,这一点古佛教能把古道教吊起来打。

古道教采用的是本土的幽冥认知,即灵魂不灭,死后入阴司,生活如阳间。

这套古朴的幽冥观从汉代起就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便是“福德不一致”,即使是大儒上师也很难解释为什么恶人享福禄,好人空遭殃。

佛教就不说了,轮回转生咱们都听过,这套理论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解决了上述的这个道教死穴。

以上两点简述就是,佛教的药方更有用并且更会辩经。

也是靠着这两个优势,佛教才在古中国站稳了脚跟,并且填补了贵族阶层中道教的空白,得到了官方力量的扶持。

咱们之前也讲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基本上就是处于一个互相抄互相辩经的境地。

比如西晋惠帝时,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经》,试图从根本上当佛教的大爹。

佛教不甘示弱,作《正诬论》、《清净法行论》,称孔子老子都曾在释迦牟尼的菩提树下听课。

而到了南朝时,一个叫顾欢的道士更直接的撰写了一篇《夷夏论》,主张华夷不两立,指责佛教乃是西戎之法,来华夏传教必然包藏祸心。

佛教不甘示弱,表示贫僧未必包藏祸心,但你们道教那是真的大逆不道啊。

甘忠可和张角的旧事被佛教重新挖了出来,再加上一些黑历史,佛教直接给道教扣了一堆罪名。

凶逆、群妖、挟道作乱、左道惑众便是当时的高僧对道教的称呼。

而在佛道互相攻讦之余,乱世的疫病依然横行,朝不保夕的生活成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颠沛流离的生活,民不聊生的现实,分离动荡的社会,这些都使得从武帝起儒家对个人强加的枷锁急速松动。

就如后世常叹的“国家不幸诗家幸”一般,这些因素相加让民众思想更加自由,创造力也更旺盛,古代第一波传世的艺术家大多都是诞生于这个时代。

而最终这些铺垫也成了隋唐盛世最好的底料,经厚积薄发,最终酿成了华夏文化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

而其中,疫病的功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